关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草场依法有序流转的调研报告
一、全州农牧业、草场基本情况
(一)全州农牧区人员组织基本概况
全州共辖6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久治县、玛多县),乡镇44个(牧业43个),村民委员会188个(牧业17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585个(牧业532个),乡(村)总户数39791 户(牧业38343户),乡村总人口148173人(牧业143085人),乡村从业人员70731人(男35617人,女35114人)。
(二)全州农牧业基本情况
2014年全州实现农牧业总产值71987.14万元,同比增长4.61%;实现农牧业增加值60715.90万元,同比增长4.55%。全州共育活各类仔畜43.38万头只,成活率为90.68%,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繁活率为59.33%,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损亡各类成畜2.02万头只,损亡率为1.45%,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出栏各类牲畜44.21万头只,出栏率为31.77%,同比下降2.51个百分点,其中:出售商品畜39.34万头只,商品率为28.27%,同比降低1.37个百分点;总增各类牲畜41.36万头只,总增率为29.72%,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37.59万头只(匹),同比减少1.56万头只,下降1.12%,其中:马2.21万匹,同比下降3.07%;牛82.5万头,同比提高3.36%;羊52.88万只,同比下降7.31%。年末存栏牲畜中能繁殖母畜72.08万头只,同比减少1.04万头只,母畜比例52.39%,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全州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牛奶产量31291吨,同比增长1.68%;肉类产量21219吨,同比下降10.76%;牛毛绒产量451.39吨,同比增长0.64%;羊毛产量483吨,同比下降2.03%。
2014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7888亩,同比增长0.6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905亩,同比增长0.07%,油料作物面积670亩,均和去年持平;粮食总产量1369吨,同比增加51吨,增长3.87%,油料产量66吨,同比减少2吨,下降2.94%。全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公路村182个,同比增长1.68%;自来水受益村40个,均和去年持平;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11万千瓦,同比增长5.66%。
(三)全州草场基本情况
2014年全州草原面积10130.61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为9382.79万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包括黑土滩、鼠害草原、沙化草原等)面积5671万亩,其中:玛沁县729万亩、甘德县477万亩、达日县1360万亩、班玛县228万亩、久治县366万亩、玛多县2511万亩。
二、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草场依法有序流转情况
(一)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表现为畜牧业产业化。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及上海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带领下,全州18万人民团结一心,共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通过品牌建设、企业扶持、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有序发展、项目扶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为进一步发展好我州农牧业产业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打造了“5369果洛牦牛”、“昆仑牧歌”、“雪域珍宝”、“玛尔洛”、“格桑花”等肉乳品牌。“5369果洛牦牛”产品进入上海等一线高端消费市场,“雪域珍宝”奶酪系列产品实现出口创汇,“格桑花”酸奶等产品进入省城西宁王府井等超市。
二是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培育了玛沁县玛尔洛乳食品有限公司、玛沁县格桑花土特产品有限公司、青海昆仑牧歌农牧有限公司、果洛州青藏牧野公司等一批特色加工企业,投资5000余万元的“5369”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高端牦牛肉制品,甘德县昆仑牧歌公司投入生产,班玛利用当地独特资源研制生产藏香、藏茶、黑陶等产品。久治旅游产品开发销售有限公司、玛沁县玛央民族手工艺制作有限公司吸纳民间手工艺能人生产编制民族饰品、背包等旅游产品,填补了我州旅游产品的空白。各县牧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生产酸奶、酥油等民族食品。
三是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1、编制完成了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建设发展规划》,省经委牵头组织省级14个部门,评审通过了《规划》,并经省经信委批复;2、下发了《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建设方案》。成立了以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协调解决和整体推进园区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3、园区征地1895亩,完成了勘测工作,明晰了项目土地四至界限,筹集近420万元全部落实了征地补偿款和征地牧户的社保资金;4、筹资200万元注册资金,完成了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公司的注册登记工作,搭建了公司组织框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投融资方案,出台了《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入园项目和企业管理办法》;5、完成了“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公共基础建设项目给排水、道路、配电、防洪、物流、污水处理、环卫、供暖、服务性工程等九个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衔接落实建设资金;园区道路经州政府与省交通厅协调,由花久公路指挥部代建,目前正在有序施工。
四是特色品牌和特色企业发展有序。1、加快特色资源转换步伐,青海源羚生物科技公司在当洛乡20000亩有机草场中的人参果(蕨麻)、贝母、冬虫夏草、龙胆花等特色资源生态基地国际有机认证,实现有机追溯系统,生态基地取得德国BCS国际有机认证证书,果洛州成为获得全国第一家“国际有机”冬虫夏草产品资质的地区。青海5369生态科技公司22种有机牦牛肉系列产品通过有机认证,成为省内第三家有机牛羊肉加工生产企业。2、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以“公司+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促进特色企业发展。州内3家特色乳制品龙头企业生产奶酪、酥油、酸奶等主要产品260.10吨,增加162.30 吨,增长166%,实现产值2981.85万元,增加2477.05万元,增长491 %。3、州内3家特色肉制品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精品牦牛肉1551吨,增加68吨,增长4.59%,实现产值11567万元,增加1374万元,增长13.48%。4、州内2家民族手工艺品实现销售收入130万元,同比增长40%。5、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开展了以草定畜、禁牧、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着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走集约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全州已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85个、牧民专业合作社41个。
五是项目扶持工作明显加强。加大与省级部门的衔接和沟通,通过努力,州政府分别与省经信委和省商务厅签订《支持果洛州工业经济发展帮扶协议》、《支持果洛州商务经济发展协议》,明确了帮扶的具体内容、措施和机制;省安监局也加大了对基层安监部门的扶持力度。为了认真做好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结合全州中小微企业实际,按照编报项目的相关要求,组织各县和企业自下而上申报项目。2014年落实项目21个,资金达1787万元;实施各类项目共28个,总投资21725万元。为了解决我州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实际困难,2014年组织全州25家中小微企业召开了“政银企对接会”,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贷款2000万元,州财政落实贴息资金300万元。201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参加人员168人。
六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挖掘格萨尔文化内涵,传承保护艺人群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有影响的格萨尔史诗艺术展和论坛,打造“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品牌,果洛格萨尔文化已在全国格萨尔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班玛县投资760万元兴建文化产业展示园,久治县羊毛手工制品公司、甘德县德尔文村格萨尔民俗村、龙恩寺格萨尔文化技艺传承基地、玛沁县阿尼玛卿艺术团、玛多县生态移民文化艺术手工制作等逐步推进。不断完善思路、规划及景区设施,以年保玉则核心景区为龙头的果洛大年保玉则旅游圈规划及建设正在奋力推进,通过培育扶持生态畜牧业、水电、矿产、肉乳加工、文化旅游产业,为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内在生动力和活力,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民众参与创业的意识不断增强。
七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省委《关于加快果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支持果洛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高原有机产品加工产业,建设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和州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暨全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州委、州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紧紧抓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产业优势作为支柱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方式,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富民”的格局,增强经济的造血功能、自身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绿色、低碳、有机循环和永续发展,全力谋划产业集聚工作,推动全州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工作。出台了《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办法》,通过广泛招商,与10家企业签订入驻园区协议,协议投资达12亿元,为6家企业划地300亩。2、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了《果洛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意见》从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重要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组织体系、加强督促检查考核等方面对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出了要求。3、努力做好2014年青洽会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总体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4]41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州参展各项工作,结合我州实际,在总结历年招商引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果洛州组织参加2014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总体方案》。青洽会上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20.22亿元,其中市政建设项目11个,占36%;中藏药材资源开发项目2个,占7%;农畜产品加工项目7个,占23%;能源开发项目3个,占10%,文化旅游项目5个,占17%;其他项目2个,占7%。
(二)全州草场依法有序流转情况
一是全州草原流转基本情况。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有序推进草原承包经营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现代牧业的重要基础。2014年8月州农牧局对全州草原流转进行了统计,全州草原流转面积为37.97万亩,涉及牧户有100户,互换草原面积16.7万亩,涉及牧户42户,转让草原面积21.21万亩,涉及牧户58户。其中:玛沁县互换草原面积4.61万亩,涉及牧户13户。转让草原面积6.05万亩,涉及牧户18户。甘德县互换草原面积3.51万亩,涉及牧户7户,转让草原面积5.06万亩,涉及牧户12户。达日县互换草原面积4.36万亩,涉及牧户9户。转让草原面积5.1万亩,涉及牧户11户。久治县互换草原面积2.47万亩,涉及牧户7户,转让草原面积3.07万亩,涉及牧户9户。班玛县互换草原面积1.83万亩,涉及牧户6户,转让草原面积1.93万亩,涉及牧户8户。全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草原整合25万亩。
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意见。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遵循归属清晰、责权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强草原流转管理和服务。2010年州人民政府根据《青海省草原流转办法》,在全面把握中央、省有关草原流转文件精神,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果洛州《关于草原使用流转的实施意见》,为严格规范草原流转行为、合理把握草原流转规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全州依法、有序和推进流转草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草原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相关要求,以各县草原监理机构、草原工作站为依托,以乡镇为基础,积极搭建草原承包经营流转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县、乡(镇)建立流转有形市场,培育和完善草原承包草原承包经营流转服务中心,全州六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和设立了服务中心,州人民政府为每个服务中心发放启动资金5万元,初步形成了村有信息员、乡镇有服务窗口、县有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对规模流转的承包草原实行入场交易、规范操作。
三、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草场依法有序流转存在问题
(一)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存在问题
当前,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项基础性工作得到了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和品牌得到了推介和外界的认可,总体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态势良好。但在产业化经营发展所依靠的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企业产业化层次低。州内中小微企业缺资金、技术、人才,更缺乏精深、高附加值的加工产业链,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较高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另外全州虽引进一家投融资担保企业,但由于受银行各种条件制约,致使小微企业贷款依然困难。
二是园区建设推进有困难。根据《园区公共基础可行性研究报告》,园区道路、供水、配电、防洪等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投资2.15亿元,因我州财力严重匮乏,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资金问题而受到影响。园区招商方面,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无过多的自主权,导致招商引资难度大,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吸引力弱,园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园区建设涉及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问题,进而影响了园区建设进程。
三是产业化项目进展不平衡。全州畜牧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建和变革,也是牧区社会发展机制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州、县、乡(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目前县、乡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不够,处于农牧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四是草场整合难效益不明显。由于果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产业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家庭经营和规模养殖之间的利益增加不明显,牧民对入股入社,整合资源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大部分持观望态度。依法实现草场流转难度较大,入股比例提高难,畜牧业产业化效益不明显。虽然个别地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资源、草场、牲畜的整合,但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级阶段,富余劳动力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合作社基地基础薄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缺乏畜棚、防疫、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给牲畜产仔、幼畜保育、成畜出售运输等带来了不便,合作社规模化养殖推进难度较大。加之成畜产品原料缺乏龙头企业对接和挂钩,使得牧民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合作化养殖和生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全州草场依法有序流转存在问题
当前,全州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以零星、小规模,互换、转让和草原生态畜牧合作入股方式进行流转,总体流转平稳、有序、健康。但在草原流转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草原承包确权登记不到位,影响牧民流转草原的积极性。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各县不同程度存在草原承包工作不够到位、确权登记制度不健全、牧户承包草原面积不准、四至界线不清证实不符等问题。加之一些草原承包合同、证书发放不到位,导致承包牧户担心草原流转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不愿意流出草原,更不敢大规模流转和长期流转。
二是草原私下流转随意改变草原用途,原始草原遭到破坏。全州各县草原流转行为多为牧民群众自发的民间行为,不同程度存在私下出租承包草场的问题,出租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邻里和亲朋好友,多采取双方私下约定的口头协议,未办理备案手续,流转行为责任不明。同时由于个别牧户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无视相关草原法律法规和草原生态的重要性,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私下与个体业主签订转让、租赁等合同,在草原上随意挖沙取土,私搭乱建,开设帐篷宾馆等,致使大面积原始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三是草原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州各县虽已建立草原流转服务平台,但因服务人员少、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半径大等原因,难以满足流转双方信息发布、合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平价、纠纷调处等服务的迫切需求,导致流转信息不畅,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流转纠纷易发、多发。
四是草原监理机构建设与草原执法水平亟待解决。全州草原监理机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但与林业、国土等部门相比,草原监理机构的建制明显偏低。截止目前州内只有州草原监理机构与玛沁县草原监理机构分设办公,其他4县仍然与草原工作站合署办公,人员少、力量弱;全州共有专职草原监理干部不到40余名,各县草原监理无执法经费,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办公设施、办案器材等缺少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全州草原工作的实际需要,致使草原监理、执法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疲于应付的局面。特别是在当前全州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草原监理、执法工作仍存在“势单力薄、腰杆不硬、底气不壮”等突出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对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建议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牧业的生产和经营。畜牧业是果洛的主导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体现在畜牧业产业化,针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着力加强园区建设、项目带动、宣传推介、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
一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1、积极推进果洛州“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督促指导入园企业按项目进度表的期限要求加快基建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在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入驻企业厂房建设及产品开发方面取得实质进展。积极与编制部门协调落实园区管委会机构;主动与省级部门汇报,争取在园区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努力使园区工作步入规范化、常态化。2、协调落实州级小微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切实把全州扶持中小微企业资金用在扶持畜产品、中藏药材、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上,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的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推进实施品牌战略,使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3、坚持州、县两级联动工作机制,畅通信息渠道,继续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项目建设、自主创新、融资担保等问题,努力寻求帮助小微企业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是加强流通监管,规范和培育新的市场体系。1、进一步规范全州农牧业产品流通及市场体系经营秩序,规范流通网络,加强州级储备管理,加大跟踪管理力度,确保市场供应。2、依托省商务厅电商营销平台开设“果洛特色馆”,建立网上营销渠道,力推我州农牧业特色产品销售。
三是加大项目扶持带动,注入发展动力。1、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重点在小微企业、农牧业特色产业培育、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安监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筛选一批见效快、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加大对上衔接力度,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要注重项目前期协调、资料整理、档案建设等环节,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支持和照顾。2、加强对近年来获得省级项目扶持资金的监督工作,对企业专项资金等及时组织验收,组织“回头看”,确保项目扶持资金专款专用,真正使政府的项目扶持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3、加大全州企业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专业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经商、安监、农牧、科技系统干部职工及企业人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牧民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技能和财务培训工作。4、对已建成的24个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巩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并落实牲畜保险政策,有效解决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基地缺草、缺水、抗灾能力弱的问题,以设施建设的规模化推动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已建成产业化养殖基地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牧民增收水平,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强化经营措施,最终体现效益和分红。
四是加大特色产品推介宣传,发挥招商引资的带动力。1、积极落实果洛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条件成熟、市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组织企业参加“青洽会”、清食展、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上海迎春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洽谈会,加大我州农牧业特色产业的推介、宣传和销售力度。2、积极引进轻工、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的一流企业,善于借用外力,瞄准省内外排头企业,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营销渠道,争取找到发展有机产业园区的“捷径”,进一步推动地方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3、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省内外客商投资果洛。4、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和“青洽会”签约项目落地工作,对签约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做好协调服务,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益。
五是坚守“红线”意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1、深入贯彻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精神,坚守“红线”意识,对非法违法、违规违章和各类危及安全生产的隐患和问题,按照新《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严厉查处,切实提高执法效能。2、进一步明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协调安委会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逐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3、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全州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突出农牧业安全生产检查,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的范围之内。4、适时组织安委会成员单位,以“安全生产宣传月”为契机,加大农牧业安全生产专项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农牧业安全生产的良好的氛围。
六是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的机制。1、以“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坚持顶层设计,从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等方面监督、引导,支持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发展平台建设,落实企业投资主体,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2、做好“接、放、管”,把省级下放的职责接好用好,把下放至县级的职责放到位。3、结合“十三五”规划,加快启动全州产业发展规划、全州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和产业承接转移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细化发展目标,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并加大对有机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等重大课题研究,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起点发展。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态畜牧业建设组织领导,强化县、乡两级组织领导,细化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全州上下齐抓共管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工作格局。乡级由综合服务站具体负责协助合作社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档案、财务同时由综合服务站管理,财务实行报帐制。5、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兴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建设,与牧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格局。
(二)对全州草场依法有序流的意见建议
草场依法流转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对草原进行依法监理和有效行政执法,然而主要的问题又在于草原监理专业人员普遍缺乏,且无执法经费等,“重草原业务、轻草原监理、轻草原执法”的问题应引起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一是进一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草原建设工作。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待全州草原流转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全州草原监理机构和草原监理人才队伍建设,增加草原执法经费,改善草原监理工作环境,完善草原监理、执法工作机构体制。
二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全州草原流转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专业性、科学性、程序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并做好草原流转宣传工作(《青海省草原流转办法》、《果洛州关于草原使用流转的实施意见》等),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引导牧民群众依法、有序、合理进行草原流转,不断提高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使草原健康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三是进一步提供保障,切实加强群众服务工作。全州草原面积大,牧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牧民群众办理草原流转手续成本相对较高。全州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设立草原流转专项经费,将草原流转经费纳入各级政府本年度预算,草原流转服务工作延伸到牧户,形成面对面、门对门服务,减少牧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拉近干群、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