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代表风采

大地的女儿--记海北州人大代表、州人大常委会委员、州农牧科研所主任安海梅

2024年3月7日,安海梅带着她的科研团队赶往门源回族自治县时,金色的阳光笼罩着浩门河谷。这是入春后难得的好天气。天很蓝,空气中弥漫着隐隐的湿气,安海梅知道,用不了多久,这片富饶的土地,将迎来又一个播种的季节。




安海梅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农牧科学研究所)主任,她身后皮卡车的车斗中,装满了一袋袋颗粒饱满的种子。“北青14号”是安海梅和她的科研团队选育的一个青稞新品种,也是门源地区老百姓急需的高产新品种,安海梅要赶在播种前将这批种子送到农户手中。此刻,她心中不禁有些着急。

门源是我国白菜型油菜的原产地,也是全国青稞主产区,门源更是安海梅的故乡。

1993年,22岁的安海梅从青海省农林学校毕业后,便一直在海北州农牧科研所工作。她就像一株倔强的青稞,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把爱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海北州农科所只有28名员工,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单位,却担负着保障海北州粮食安全、推动海北州农业发展的神圣使命。

海北州农科所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车海忠介绍,任何一个农作物品种在长期种植后,都会出现品性退化、产量降低的现象,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安海梅在学校主攻的是油菜专业,进到农科所后,被分配到了油菜组。

上世纪90年代,海北种植的白菜型小油菜,普遍存在产量低、品质不佳、含油量低的问题。

粮食事关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培育出优质小油菜,并将其推广到千家万户,是安海梅最大的心愿。可是要实现这样的心愿,谈何容易。





油菜品种的更新,主要采取的是人工授粉、杂交育种的办法。

“我们首先要用小镊子将油菜花的雄蕊摘取下来,再通过人工授粉技术,让雄蕊上的花粉,附着在母株的雌蕊柱头上,并最终完成杂交组配。”安海梅说,“这几乎是那个年代繁育品性优良的油菜的唯一手段。”

每一朵花,都蕴藏着油菜的生命密码,都是孕育新的油菜品种的温床,这是一次奇妙的联姻……

油菜花只有半颗蚕豆大小,花蕊中的雄蕊,更是细若牛毛。将油菜花的雄蕊一根根遴选出来,并毫发无损地收集在一起,其难度之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车海忠说,采集雄蕊的过程中,技术员压根不敢大口喘气,仿佛气息大了,就会让雄蕊上的花粉烟消云散。

考虑到油菜的生长周期,雄蕊采集和人工授粉,只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所以每到油菜花期,安海梅和同事几乎每天都要早出晚归,他们在试验田一待就是一天。

油菜植株杂交组配时的高度不足一米,为了完成人工授粉工作,科技人员不得不蹲在地里,佝偻着身子作业。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姿势,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

“农科所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患有腰肌劳损、关节痛等疾病,这是长期在野外做试验导致的。”车海忠说。

不要以为,给母株授完粉后,科技人员便可以不管不问,任母株自由生长,其实不然。

新品种的繁育,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当母株结出的种子播进土壤后,科技人员艰辛的劳作才真正开始。

从第一代材料起,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以及去田间一株一株地筛选优异特性单株,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人员亲力亲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特征特性和适应性。植株从破土发芽、抽薹结荚,每一个生长环节,都必须经过精准记录,直到数代甚至十代以上,这个品种最终被认定为品性稳定,才有可能被普及推广。

农作物新品种的繁育,有着太多的不可预期性。一朵经过人工授粉的油菜花,有可能凤凰涅槃,完成生命的蜕变;也有可能遭遇失败,成为种族繁衍的“弃子”。

安海梅的同事仁青吉说,有时候,他们辛苦了好几年,可是效果并不如意,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这就意味着,培养一个新的农产品品种,不仅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安海梅已记不得经历了多少次沮丧和失败,可是每一次失败,都没有摧垮安海梅的意志,反而让她变得更坚强。

安海梅说:“海北州农科所成立于1975年,前辈们为了改良油菜品种,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我觉得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做不好这份事业,心里总是有太多的愧疚。”

从一粒种到万斗粮,是一次蜕变,更是一种升华。只有像安海梅这样的从业者,才知道这中间凝聚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少艰辛的付出。

从1993年开始,安海梅和同事们为海北州搜集整理了1000多份青稞资源,700多份油菜资源,这些资源既体现了海北州对高寒区特色农作物优势区的优势利用,也初步建立了海北州自己的青稞、油菜资源库,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安海梅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坐的时间久了,总喜欢揉一揉膝盖。

安海梅刚参加工作时,海北州农科所油菜组只有4名技术人员,因为人手少、任务重,从春播到秋收,安海梅和同事们不是待在试验室,就是泡在大田里,几乎没有休息日。

安海梅在门源县城长大,从小到大,她连锄头把都没摸过,可是在农科所工作没几年,她便成了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开沟、平垄、浇水、施肥……样样都干得有声有色。

海北州农科所的试验田离西海镇有很长一段距离。上世纪90年代,农科所没有汽车,安海梅和同事们到试验田采集数据,只能乘坐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

农科所通往试验田的路坑洼不平,手扶拖拉机要走一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早晨下田时,安海梅和同事们会把午饭带上,在地头对付两口。有时候,一块干馍就半根黄瓜,就是安海梅的一顿午餐。

高原的气候瞬息万变。记不得有多少次,安海梅和同事们出门时万里无云,不一会儿工夫,天空便阴云密布,顷刻间,大雨便从天而降。试验田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安海梅只能任由雨水浇、冰雹打,加上品种选育关键要做好田间观察,长期下蹲查苗、记载、除草等,时间一长,她的膝盖受了寒,天气不好就不舒服。

20年前,正是农科所繁育油菜新品种的关键时期。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安海梅天天忙工作,无暇照顾亲人、照顾家。女儿那时候年纪还小,安海梅说,孩子除了上小学一年级时自己带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家里的老人和亲戚、朋友照顾。

孩子的小学是在海北州上的,有时安海梅忙起来,顾不上接孩子放学,便央求同事下班后顺道帮忙,把女儿送回家。

同事张燕霞记得,有一次,安海梅的女儿放学时,看到又是张燕霞接她,小姑娘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后来张燕霞才知道,再过几天就是小姑娘的生日,可是妈妈显然已经忘了这件事。

“有时候想想女儿,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安海梅揉了揉自己的膝盖,眼圈一红,默默地低下了头。






因为工作需要,2007年,安海梅担任了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站长,负责与国家平台的各青稞团队联合推进全国青稞产业的科研、良繁和推广工作。之后,她又成长为农科所的所长。

“青稞的品性十分敏感,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大。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生长状况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十里不同产’,这也增加了青稞新品种的繁育难度。”车海忠说。

培养出适合海北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青稞新品种,是时代赋予海北州农科所的使命。作为农科所的带头人,安海梅责任重大。

目前中国的青稞依托主产区形成了七大系列,青海种植的有两大系列,“北青系列”青稞品种成为海北的一张名牌,是青海的特优品种。

农业的科研必须紧跟生产的需求。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条件还不太好,在农村白面不常见,老百姓觉得黑青稞的面太黑,不好看,抢着种白青稞,白青稞成为许多农户种植的首选。”安海梅说,“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昔日被冷落的黑青稞又受到人们的青睐。”

可是黑青稞品种少、产量普遍较低,正常年份的产量每亩只有150千克。即便是高产地区,亩产也不会超过200千克,这导致了黑青稞的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阻碍了黑青稞产业化发展。

生物科技是当代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安海梅深知,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考验,满足海北人民发展青稞产业的需求。

“海北州农科所的条件和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为了掌握新的繁育技术,那几年,安海梅没少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跑。每次到农科院,来不及寒暄,她便迫不及待地向专家请教。”车海忠说。

安海梅谦虚务实的作风,深深地打动了农科院的专家们,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了安海梅的朋友。在他们的指导下,安海梅和她的科研团队繁育黑青稞新品种的信心更足了。

此后不久,青稞被纳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海北州农科所成为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安海梅敏锐地看到种业发展的契机,主动和有关部门联系,有效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将繁育推广高产青稞新品种作为主要的产业提质目标。

2019年,安海梅担任了海北州农科所的负责人。海北州农科所是海北地区“育、繁、推”一体化运行的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单位。为了完成繁育推广优质农作物的使命,安海梅带领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先后在海北各县建立起了5万亩的良种核心繁育基地。海北不仅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领先形成了“科研+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基地”的高原种业振兴新体制机制,还成为了青稞、油菜最大的供种地之一。同时,安海梅还带领她的科技团队,采用联合攻关的方法,繁育出了高产、优质、抗倒伏的黑青稞新品系——“北青16号”。

“北青16号”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黑青稞品系。2022年,“北青16号”在海晏县麻匹寺试验基地首次试种后,亩产就达到417千克。2024年,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麦类高产创建区都兰县香日德镇,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水利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北青16号”进行了田间测产,通过现场实收、称重,“北青16号”的亩产量达563.63千克,创下了青海省黑青稞最高产量纪录。





“将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让农民从中受益才是科技工作的终极目标。”安海梅说。

门源县是我省重要的西门塔尔牛养殖地,一到春天,当地的奶牛养殖普遍面临青饲料不足、奶牛营养跟不上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各专家和岗站提出了农牧交错区施行“苗放牧,秋收粮”的建议。多年的繁育经验告诉安海梅,这一模式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如果在青稞出苗拔节前,让奶牛进地啃食,不仅不会影响当年的收成,还会起到蹲苗固根促分蘖增收的效果。”安海梅说。

可是当安海梅与门源县一位奶牛场场长沟通时,却意外地遭到了冷遇。

“我种了半辈子的地,就没见过这样的事,苗都被牛吃光了,还打什么粮食?”奶牛场场长说。

看着奶牛场场长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安海梅无奈地摇了摇头,可她并不死心,几天后,她又找到那位场长。

“要是我的青稞减产了,你赔不?”奶牛场场长说。

安海梅狠下心道:“要是真的减产绝收了,我赔。”

有了安海梅的保证,这位场长才松了口,答应开放50亩青稞地,让奶牛去“糟蹋”。没想到,当年秋天,青稞不但没有减产,还迎来了大丰收,奶牛场场长不禁为安海梅竖起了大拇指。第二年,他不仅开放了自家的大部分青稞地,还带领乡亲们一起开放了其他人家的青稞地,“苗放牧,秋收粮”的种植方式,有效缓解了奶牛春天青饲料不足的状况。

门源县泉口镇后沟村,曾经是国家深度贫困村和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

后沟村不但地处高寒区,山大沟深,而且自然灾害频繁,产业单一,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增收方式。

2009年4月,后沟村村民柳芝福流转土地,成立了盛农土地联营专业合作社,种植青稞和油菜。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柳芝福辛辛苦苦干了一年,青稞产量也仅仅比一般农户多一点,根本挣不上钱,柳芝福和乡亲们打起了退堂鼓。

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海梅带着科研团队到后沟村展开实地调查,在获得后沟村完整的气候、土壤资料后,安海梅坚信,只要有了良种,田间管理到位,村民们靠种田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为了坚定柳芝福和乡亲们通过种植青稞脱贫奔小康的信心,2011年夏天,安海梅邀请柳芝福和合作社的成员到海北州农科所试验基地参观。在试验基地,后沟村的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的青稞品种,有芒的、无芒的,六棱的、两棱的……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安海梅抓住时机,向乡亲们介绍了不同青稞品种的优点,同时因地施策,为后沟村开出了青稞种植的致富“处方”。

“后沟村地力肥、热量高,作物生长季长于其他地区,只要搭配合适,实现多个品种搭配互补,就一定能实现青稞高产。”安海梅说。

2012年,安海梅和她的科研团队在后沟村开垦出400亩青稞良种田,当年良种田平均亩产290千克以上,比当地平均亩产整整高出74千克;2015年,在安海梅和科研团队的统筹下,海北州农科所研制集成的青稞除草与施肥一体化田间管理技术、机械精量播种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在后沟村全面推广,后沟村的青稞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看到此情此景,柳芝福不禁感慨地说,是安海梅给了自己致富的信心,她就是后沟村的贵人。

有了安海梅的支持,柳芝福的信心越来越足。此后几年,他陆续和村里三分之二的农户签订了10年以上的土地流转合同,将后沟村建设成了海北州的青稞新品种示范基地,后沟村乡亲们致富的门路越走越宽。

如今,海北州年平均种植青稞29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7万吨以上,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87%,占全省青稞产量的30%;全州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以上,年均产量达4.82万吨,占全省油料作物的13.8%,每年向甘肃、四川、西藏等地调运良种1200万千克以上。





时间如梭,安海梅在基层农业科技岗位上已经坚守了整整32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32年来,安海梅与省内外专家合作,先后选育出14个农作物新品种,而她自己繁育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达20余项,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3项。其中,安海梅和她的科技团队繁育的小油菜新品种“北油2号”是青海省第一个白菜型高芥酸工业专用型油菜品种,是白菜型油菜多元化发展的技术支撑;“青油21号”实现了白菜型油菜品种第二次更新换代,在主产区占到油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选育出的“北青9号”“昆仑14号”等优良品种成为青海青稞品种的“当家花旦”,播种面积占全省青稞播种面积的70%之上,安海梅领题的青稞、油菜推广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她也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作为国家产业体系岗站负责人和海北农业的带头人,安海梅积极响应国家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一线的制度,成为青海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几年前,安海梅又成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团团长、成员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海晏002号工作站站长,她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安海梅担任团长的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单位。

杂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谷大沟深,气候恶劣,海拔在4000米以上,历史上农作物种植近乎于无。

安海梅想,作为以牦牛为主要产业的地区,怎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饲草料基地,并且让这样的基地在防灾保畜上发挥作用呢?

经过深思熟虑,安海梅提出利用青稞早熟品种的特性,在杂多县实现青稞粮饲兼用,建立起适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饲草基地的想法。

在杂多这样高的海拔,种植青稞能否成熟实在是难以预测。但是,安海梅知道,如果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不仅能造福当地百姓,还会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青稞产业发展积累经验,意义十分重大。

在青海的大部分地区,青稞的生长期有130余天,特早熟品种能够提早到100天左右,可是对于杂多来说,这样的生长期依旧太长。

“海拔越高,无霜期就越短,植物的生长就越艰难。”车海忠说。

如何让青稞尽可能缩短生长周期,完成从灌浆到成熟的过程,是安海梅想得最多的事情。

从已有的青稞良种入手,选择最适合杂多种植的品种,再佐以适当的人工干预和科学种植技术,就有可能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海拔地区的青稞种植。

带着这样的想法,安海梅走进杂多的乡野。

一次又一次,她带着自己单位选育的青稞新品种,到杂多县的种植点试种调研;一次又一次,她深入田间地头,到农牧户的家中查看圈窝土壤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她面对杂多的气象资料、物种资料,埋头沉思……对于安海梅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有一次,仁青吉和安海梅到成都开会,会议结束,安海梅就迫不及待地飞到玉树。原来,杂多科技特派团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有人进县开展,作为团长的她不顾正值隆冬的玉树气候恶劣,飞机一落地就租车赶往杂多。因为连日奔波没有休息好,安海梅一到杂多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看着躺在宾馆床上的安海梅,仁青吉心疼地埋怨她:“安所,你这样拼,图啥?”

安海梅说,能给老百姓做好服务是我们的本职,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安海梅的努力下,他们带进去的青稞良种,在杂多县扎下了根,当年收获青鲜草1700千克以上,青稞籽粒也达到了乳熟期,不仅显著提高了饲草产量,也提升了饲草的蛋白含量,进一步调整播种期有望实现粮草兼用,同步解决了杂多本地群众糌粑生活需求。

安海梅带领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团先后获得优秀典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团先进集体荣誉。

2024年8月21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大会暨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西宁召开,安海梅科研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寒区高产优质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青油21号选育及标准化示范推广”荣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安海梅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优秀专家、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创新驱动奖章、青海省科技致富女能手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安海梅一脸淡泊,她说自己是大地的女儿,能够用科技成果造福千家万户,是她一生的追求。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以责任履行初心 以使命彰显担当----县、乡人大代表祁连县野牛沟乡党委书记鲍宪琴履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