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 专题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经济效益以及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根据县委安排,7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农牧局、县扶贫开发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大部分村、90%以上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全县现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个,注册资金总额4.32亿元,入社户数为9185户,其中: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0个,注册资金总额1.62亿元,入社户数3178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88个,林木苗专业合作社33个,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个,加工业专业合作社8个,其他类专业合作社12个),注册资金总额2.70亿元,入社户数为6007户。家庭牧场807个,注册资金总额2.24亿元。截至目前,现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88个,已通过省级资格认定的畜禽规模场(小区)有45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引导扶持。一是按照“先建设,后扶持”的原则,县财政每年从支农支牧中拿出300万元用于建设农牧业信贷资金担保平台,并按1:5的比例,贷款资金扩大到1500万元。二是符合《同仁县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评定标准》的专业合作组织均可按相关程序,向指定银行申请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贷款,有效缓解合作社生产运转资金不足的压力,推动全县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效益得到提升。三是各部门不断加大相互衔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不断改善合作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牧民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培育扶持种养大户、积极性高的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新建粉条加工厂、标准化牛羊定点屠宰场及牛羊肉精深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等相关配套建设, 不仅拓宽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养殖合作社饲草料供给,降低了饲草料运输成本,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三)整合项目资金,规范合作社运作。一是为缓解合作社资金不足问题,整合畜用暖棚建设、圈窝种草、退牧还草、免疫注射栏和整村推进项目以及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资金,修建合作社办公室、配备办公设备、引进野血牦牛种公牛、安装牲畜免疫注射栏、购置种草机械,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二是制定出台了《同仁县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评定标准》,采取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定场定人指导的办法,负责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规范运作、动物防疫监管和技术服务指导等工作,推动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强化技能培训。依托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同仁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围绕合作社生产实际,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努力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农牧民素质较低,合作观念落后。受文化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制约,大多数农牧民甚至合作社的管理者,对合作社的认识模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尚未达到广大社员的共识,一些合作社被作为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合作社建设仅仅起到了解放少数劳动力和冬季抗灾保畜作用。 此外,由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合作社,入社户数多、投资少、经营不善,等、靠国家项目资金扶持的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空壳”合作社现象。

(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资金短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出现了“有钱建圈,无钱购畜”或“有圈有畜,无钱周转”现象。虽然水利、交通等部门对部分合作社提供了项目支持,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制约和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浪加藏鸡土鸡、尕萨日仁巴藏羊养殖等合作社离村庄较远,修建水电路投资大,出现了路况差、水电不通问题。同时,近两年县政府通过农村信用社建立了政府融资平台,已对35家种养专业合作社贷款1240万元,但因为金融信贷要求,大多数合作社农牧民群众找担保人难度大,无法获得贷款,致使金融信贷支持专业合作社建设资金的力度极其有限。农牧、扶贫、林业等部门对部分合作社提供了项目扶持,少数通过省级认定的养殖场获得了不同额度的省级项目资金扶持,但不能满足发展建设需求。此外,后续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是大多数合作社共同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社经济效益不明显。近两年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迅速。但受发起人文化素质、业务知识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待改进。大多数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及技术指导服务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和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出栏率低,经济效益差,利润分红比例较小,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格局。除朝向阳养殖外,基本上出现了养羊的不如养牛的,养牛的不如养猪的,养猪的不如苗圃种植的现象。此外,林木育苗专业合作社管理和种植技术不到位,影响生长和效益,加之种植业难以在短期内收益,导致社员对合作经济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先挖虫草,再拔庄稼草,最后再除苗圃草现象,错过了除草最佳时间,影响苗木的生长。

(四)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滞后。

全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县兽医站14名,基层乡站32名,临聘人员11名),主要开展动物防疫、疫病监测、疫病防治、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自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兽医站归入农牧业技术服务站,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除春秋动物防疫工作外,大多数成为驻村干部,工作重心偏离业务工作,难以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全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多,缺乏懂技术的养殖能人,现有的专业技术力量无法满足各养殖场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意见建议

按照《同仁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3—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菜篮子”工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按照“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为原则,在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合作社经营者,着力提升现有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合作社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社员技能培训、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有关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完善已建或规划建设的专业合作社的供水、供电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完善专业合作社人工饲草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等生产设施,切实提高项目的实际效果,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

(二)引导规范合作社健康发展。一是按照“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原则,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已组建运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要规范运行,并引导建立放牧+补饲、半舍饲、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突出加强农区与牧区的联动,切实改变经营粗放,遏制草场退化和群众惜售牲畜的现象。二是在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牙浪等乡以推广舍饲半舍饲为切入点,发展牛羊育肥。此外,逐步引导已组建效益不明显、运行不畅的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高原之宝企业转型向奶牛养殖业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三是在县城建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提供公平交易平台,规范牛羊市场交易行为,实现产品直销,提高农牧民收入。此外,积极协调加工企业、机关单位、学校等单位收购加吾、曲库乎、牙浪乡等合作社马铃薯,努力拓宽马铃薯销售渠道。

(三)加大对合作社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并采取连续扶持的办法,集中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和地方财政对“三农”工作的倾斜,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逐步将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菜篮子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整合后,重点扶持瓜什则吉祥牧家、加吾吉仓、黄乃亥日秀玛、牙浪卡岗夏琼、曲库乎江什加等带动农户多、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继续建立合作社金融贷款担保平台,根据合作社养殖规模及运行情况,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方便农牧民贷款和缓解合作社生产运转资金不足的压力。三是在生态同仁建设中林业部门优先考虑购买兰采、扎毛、曲库乎林木育苗专业合作社苗木,解决苗木销售问题。四是建立合作社不良信用记录和评价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监管,防止个人套取项目资金,确保资金用在合作社建设发展上。

(四)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是推广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系羊改良。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大畜牧良种推广力度,以大通野血牦牛提纯复壮为主改良当地牦牛,以推广欧拉羊杂交为重点改良当地藏系羊,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扩大种畜串换,防止因近亲繁殖带来的品种退化和生产性能的降低。二是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展犊牛,母畜补饲、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藏系羊“两年三胎”、青贮饲料以及牲畜饲养管理、补饲育肥、畜疫防治等实用技术,提高养殖合作社效益。三是加强种植、育苗合作社技术指导,对苗木、中草药、马铃薯种植进行产前提供良种、产中提供种植技术保障,努力实现种植增收。

(五)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一是加快农牧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针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知识老化的问题,加强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积极争取上级业务单位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乡镇农牧业技术服务站工作人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业务工作上,有效解决技术跟不上问题。二是依托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育工程项目,定期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和骨干力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观念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此外,组织合作社相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拓宽工作思路,借鉴管理经验,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三是聘请外地有经验的养殖能人,常年“手把手”开展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规模养殖场养殖水平。四是完善和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建议乡级兽医站发挥原有的职能作用,提升畜牧业服务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畜牧业持续发展上。并积极与人事部门沟通,争取和招录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每个乡镇有2-3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缓解人员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