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玉树市人大常委会赴西藏自治区学习考察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邀请,并经中共玉树市委批准, 6月20日至7月5日,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成洪带队的玉树市 “三级”人大代表考察团一行13人,先后深入西藏林芝、山南、拉萨等地,以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和学习交流等形式,就西藏自治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学习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不仅使考察团的成员视野更加开阔,也收获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借鉴之处,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西藏作为毗邻省份,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市具有一定的相同点,然而西藏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早,品牌多,宣传力度大,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较为充足,加之西藏自治区在国内外知名度的不断上升,旅游人数也在随之增多,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的另一个支撑点。
一、西藏自治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经济发展情况。2014年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50%。全地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48万人次,年均增长39.3%,实现旅游收入29.27亿元,年均增长73.7%。其中,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收入8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2013年接待旅游人次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50%,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98%。经过精心培育和重点打造,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已在我地区基本确立。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先后开工建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巴松湖旅游景区、排龙藏布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研发基地、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地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重点修建了45公里游步道,兴建了30座旅游厕所、205个旅游标识牌、8个观景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6个停车场(1000平方米)。建成了4条旅游专线公路,开通了西藏首条水上旅游线路,首个高原漂流项目和首个自驾游营地。
(三)旅游宣传促销情况。全地区共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21场次,举办各类旅游推荐会45场次,发放宣传材料.7万册,先后在全国27个省市(包括台湾地区)设立了林芝旅游咨询处,与国内5个城市旅游局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签订了相关旅游合作协议。先后举办了六届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节、八届桃花节、四届珞巴民俗暨藏药文化旅游节、六届巴松措旅游文化节、三届工布节、十届仁布圣水节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截至目前,林芝地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由四川、重庆、广东3个传统客源市场,快速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读取和港澳台地区拓展。
(四)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先后编制完成了七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通过17个景区旅游规划。建设完成大峡谷水路联运、尼洋河水上漂流、尼洋河风光带、藏东南非物质文化博物园、鲁朗五寨等重大旅游项目,并顺利投入运营。相继开放运营了派镇大峡谷入口景区、南伊沟景区、波密米堆冰川景区等16个景区。目前,全地区对外营运景区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了20个,在建和待建景区19个。
(五)旅游市场监管情况。全地区共新增宾馆饭店72家,宾馆饭店总数达到163家,年接待能力有2005年的140万人次增加到290万人次以上。新增星级饭店18家,星级饭店总数达到23家,其中三星级饭店6家、二星级饭店17家。新增A级景区2处,A级景区总数达到3处。
(六)农牧民参与旅游情况。全地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农牧民群众680户1800人,发展农牧民家庭旅馆121家,评出星级家庭旅馆72家,农牧民旅游收入2547元。
(七)旅游队伍建设情况。相继成立了地、县两级旅游发展协会委员会、重点景区成立了景区管理局。全地区共开办各类旅游培训班27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540人次,重新组建旅游协会和宾馆、饭店以及景区分会,协会成员单位由2005年的8家增加到47家。

二、 主要体会
  通过短暂对西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实地考察,并对照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我们主要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全民参与意识上存在巨大差距,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发展起点早,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的自行认可。
(二)政府投入力度及引导农牧民发展这一行业上存在差距,西藏自治区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的突破口,逐年增加开发旅游的投入资金,加大宣传力度,持之以恒地鼓励农牧民群众参与其中。
(三)专业队伍的建设方面存在差距,西藏自治区在不断挖掘旅游潜力的同时,把培养和建设一支管理旅游的专业队伍为长远打算,长期开办各类旅游培训班,地县两级成立了旅游发展协会,重点景区成立了景区管理局。
(四)在文化背景的渲染上存在差距,西藏旅游依托于浓厚的藏民族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虽然我市也属高原藏区,但在挖掘和再度渲染历史文化上完全逊色于西藏地区,没有把握好吸引旅游的两大命脉,无形中圈置于现有的“短小”层面上。
(五)地理环境的优势上存在差距,西藏自治区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这种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独特的魅力。针对每个季节,一年四季游客涌至,然而我市纯属高原型气候,旅游季节局限于短暂的7—9月,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制约我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灾后重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旅游业克服起步晚、基础差等不利因素影响,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近两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与邻省旅游业的发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内涵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市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要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与西藏自治区各级人大、旅游部门领导座谈中,他们均对玉树市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过渡,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进一步加以扶持发展,最终培植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要挖掘个性、渲染特色,把我市建设成为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城市。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的经验证明,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是没有个性的城市,更不可能成为旅游城市。旅游业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为品牌的产业,这就需要在发展城市旅游业中发掘个性、渲染特色。玉树市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宗教色彩浓厚。全市境内有各种派别的藏传佛教寺院54座。城区周边有许多级别比较高的旅游资源,如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勒巴沟、文成公主庙、结古寺、巴塘草原、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标志等,其中国家级3A景区五处,同时结古作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青藏旅游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已被列入藏传佛教朝觐旅游线路、长江源头(玉树境内)探险漂流线路、国际河流湄公河(澜沧江)源头探险线路、康巴藏区采风旅游线路等重要旅游线路之中。随着玉树4.14地震的发生,为确保灾后“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实现,在景点建设方面建成了格萨尔广场、玉树州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八吉祥村、康巴艺术中心、结古两河景观带、地址遗址博物馆、当代观景台、完成了文成公主庙维修及景点道路与排水改造、勒巴沟道路等基础工程,目前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因此,建议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鲜明的藏民族文化和玉树城市特色和个性,是我市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关键所在。在旅游纪念品、饮食、景点、娱乐等旅游要素上需要展开充分研究,深度挖掘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使旅游饮食、娱乐、地产品、人文自然景观突出我市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时,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使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要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大力宣传城市形象。经过国家的扶持发展,我市旅游业实际已形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点,如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勒巴沟、文成公主庙、结古寺、巴塘草原、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标志等等,但是包装组合不够,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形象,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省内外推介、促销。对一批精品旅游资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加以保护。创新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在今后的开发和探索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意识。要结合玉树市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在藏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上深入挖掘、开发、实施创新,以“新”取胜,真正形成知名度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我市旅游精品和精华旅游线路。
(四)要注意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相结合。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又构成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就玉树市的实际来说,要发展旅游、形成大旅游格局,必须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规划,两方面要做到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只有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相结合,相融合,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的整体特征、树立整体形象。
 
(五)要突出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市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产业来培育,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为重点,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要素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