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代表,我建议”
为进一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省垣媒体记者深入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所属各县和部分乡(镇),紧紧围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各级人大依法履职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以及代表履职事迹等进行采访。本报今起开设《2022青海人大工作记者行》栏目,讲述基层人大代表风采故事,反映基层人大工作的亮点、经验。敬请关注。
高原盛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沿347国道前往果洛玛沁机场的道路两侧,多年生的披碱草和当年生的饲草料在道路两侧长势喜人,这正是玛沁县大武镇永宝村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后形成的万亩饲草基地。
作为县、乡、村三级人大代表,同时也是永宝村党支部书记的角巴太,望着眼前的盈盈绿意,一边仔细查看披碱草生长情况,一边介绍道,“村里的产业发展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不容易,现在群众看到了效益,村里244户牧户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入股率达100%,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永宝村是纯藏族牧业村,草场面积30.6万亩(2.04万公顷),长期以来,由于受地理、气候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群众收入仅靠单一的传统畜牧业。“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深知草场就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就得考虑怎样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提出可行性意见并被群众接纳,就是我们必须做且要做好的事。”角巴太一边走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一边学习探索发展思路。
2018年底,角巴太提出要充分利用村里2万亩(1333.33公顷)集体草场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开始大家都不同意,毕竟群众没有见到效益,我也能理解。”于是,在通过党支部会议、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宣传,在与群众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后,历经半年时间确定实施该方案,2019年利用整合村里各类资金196万余元,以“村集体经济+牧户入股+饲草基地(集体草场)+白藏羊养殖”的循环经营模式,最终形成当前永宝村万亩饲草基地和白藏羊养殖基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益85万元,分红30.8万元,受益群众共175户530人;2021年收益资金90万元,分红19.32万元。
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草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集体草场从过去严重的黑土滩和鼠害,变成了眼前这片绿草地,群众的户均收入从2016年4千多元增加到2021年1万多元。”看到自己当初的建议落地实施有了成效,角巴太很欣慰。
今年7月13日至28日,由玛沁县人大常委会牵头、县政协常委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县8个乡镇35个村,就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工作开展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永宝村视察时,县、乡、村三级人大代表,优云乡德当村党支部书记牙德儿感慨道:“永宝村的产业发展劲头真足,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德当村气候恶劣,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生态环境脆弱,草场荒漠化、黑土滩化较严重,加之鼠害频繁,当地牧民群众依赖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牙德儿当场提出建议,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唯一出路,希望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时,政府能在资金和人才方面提供帮助,更好发展后续产业,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代表们就这次视察调研中关心和关注的话题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合理化建议,乡村振兴工作的初步调研报告已完成,再过一周我们要召开人大例会,报告通过后就立即上报县委县政府解决相关问题。”玛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毛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