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视察调研

关于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22年12月20日在海东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财政经济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先行领域,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向纵深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东提供交通支撑。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经请示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同意,市人大财政经济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组成调研组于8月9日至10日,深入到乐都、民和、循化、化隆四县(区)进行了“四好农村路”建设专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市政府及四县(区)关于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20个“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情况(收集了平安区、互助县的书面汇报材料),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情况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充分肯定农村公路建设成绩的同时,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高度重视,蕴含了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最新要求和殷切希望。

近年来,海东市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坚持交通先行理念,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控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以实施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市新改建县乡道、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易地扶贫搬迁硬化、通村公路窄路面加宽、配套桥梁等农村公路7792公里,完成投资31亿元。全市94个乡镇1587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村道硬化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海东市所有县区建成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乐都高铁站西、平安高铁站北公交停车场及一批充电站、公交港湾站亭陆续建成。全市客运线路达到114条,公交线路93条,营业性车辆11423辆。市公交集团等骨干运输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增强,出租车服务有新提升,站务管理有新突破,定制客运等新业态有新发展。邮政普遍服务建制村通邮率达到100%,快递进村覆盖率达到74.04%。“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受益最广的民生实事,不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交通保障,而且在支撑精准扶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全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04.1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9倍,建成牙同高速、大循隆高速、川大一级、民小一级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形成了“两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核心城区至各县2小时内到达的目标;建成平互大、大湟平、扎碾等多条二级公路,实现了县县间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贯通,公路网规模迅速增长,公路等级结构显著改善。截止202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2万公里,较“十二五”末新增3146公里。其中国道614.9公里,省道1527.7公里,县道1422.2公里,乡道3037.7公里,村道5109.8公里,专用公路321.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91.1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平均路网密度的7.8倍,公路网覆盖面大幅提升。形成了“高速公路达县、普通国省道畅乡、农村公路通村入户”的公路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硬化路、户户水泥路”,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乐都、平安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民和县被评为省级示范县。  

2021年,西互一级、西宁南绕城高速东延(柳湾互通至平安段)建成通车,市域骨干路网进一步完善;平安区平安大道西延段、G109乐都城区段东西接口项目按期建成通车,保障了第七届省民运会如期举行;民和县浪红公路建成通车,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大山沟里的高速路”;加西、乐化高速、G109乐平段改扩建加快推进,G109小峡口(王家庄至昆仑路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省厅下达农村公路补助计划6687.5万元,六县区有效整合乡村振兴衔接、以工代赈、东西部协作资金等1.6亿元,全年完成农村公路投资3.15亿元,57项农村公路项目通过竣(交)工验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路长制”推进成效显著,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计算里程基数达1.02万公里,养护补助资金2978万元,市局按照各县区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4%的要求,审查批复农村公路隐患整治433.9公里,已全部完工。

2022年,G109线乐都到平安段公路双向八车道改扩建工程交工通车,形成了城市内一道高效快捷的靓丽风景线,国道341线加西高速、国道213乐化高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G109小峡口(王家庄至昆仑路段)改建工程、大河家至清水公路正在进行征地拆迁,G6京藏高速乐都西(雨润)互通、民小公路米拉湾互通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准备开工建设。省厅已下达2022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499亿元(一般债券计划1.54亿元,车购税补助资金1.96亿元),重点实施的乐都区洪水镇双二村至蒲台乡头庄公路、平安区洪水泉至红崖公路、民和县川口镇至杨家店公路等7项县乡道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各县区争取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以工代赈等各类资金8000余万元,积极实施村道破损路面整治。印发了《海东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路长制”长效机制;总投资达2265.25万元、养护整治里程537.422公里的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有序进行,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的先行引领作用,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联动的领导机构,连续多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实事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集中攻坚。市政府印发了《海东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突出县区政府的主体责任,成立多部门参与的“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深化改革,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主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执行、多部门参与”和省级统筹、市州负总责、县区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全市建立乡村公路管理站94个,乡镇管理机构建成比为100%。以“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为导向,推行养护、管理巡查结合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上路巡查效率。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为契机,全面排查治理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增设必要的安防设施和标识标牌,农村公路安全通行水平逐步提升。从货运源头治理和路面执法两方面着手,加强超限超载治理,保护公路建设成果。

(三)多方筹资,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县区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路子,不断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群众集资”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民和、化隆、互助等县区积极申请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实施断头路、连接线建设。

(四)落实责任,公路养护工作步入正轨。市政府印发《海东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县区人民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严格执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将日常养护经费和人员作为“有路必养”的重要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了《海东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督(巡)查制度》,随机抽查县(区)县乡公路养护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五)统筹城乡,交通运营取得新成就。加快农村客运班线改造,创新农村客运线路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提高农村客运运营服务水平,打破城乡运输分割局面,提高车辆档次,培育扶持运输企业,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客运站点服务体系,坚持“路、站、运”一体同步发展,加快各县城客运站和乡镇站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各县区二、三级客运站为主体的客运站场体系和运输服务网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加快通村公路提质升级。解决普通国省干线未覆盖乡镇通三级公路的问题,推进乡镇对外公路实施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改善城乡间的交通运输条件,构建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基础公路网。提升通村道路通行能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不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因地制宜设置错车道;推进老旧县乡道改造、窄路面农村公路拓宽工程,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衔接,统筹实施自然村穿村主干道拓宽,开展村道破损路面“白改黑”,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动农村公路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打造美丽农村路品质工程,推动农村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广交通扶贫建设经验,加快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连通农村主要经济节点,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紧密结合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实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颜值美丽农村路,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路”的发展格局,推进交旅融合发展,促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创建,争取所有县区全部创建为示范县,力争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提升公路可持续发展水平。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全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全面推行“路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壮大“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达标”;及时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农村公路畅通;开展养护品质示范乡镇、示范路创建,进一步巩固好公路建设成果。

(四)发展便民多元的农村客运系统,方便群众便捷高效出行。巩固拓展建制村100%通客车成果,灵活采取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对于客流量大、出行需求旺盛、道路条件达标、运行距离适中的区域,实施公交化运营;扩大农村客运服务范围,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覆盖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客车进村”;有重点、分阶段发展“村镇公交”,对于客流量稳定、客流规律明显的通村客运线路,采用定线定班客运经营;对于客流量小、出行规律明显的地区采取周末班车、集市班车、节假日班车、干支接驳、定制客运和网约车等客运组织方式,保障农村客运服务持续供给,实现按需发车、预约出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出行需求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任务重。我市农村公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串联乡镇的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仅占60%,尚有29个乡镇通四级公路,通建制村公路路面宽度小于4.5米的路段达2680公里,一些早期建设的农村公路标准低、服役时间长,路面破损等公路病害多,桥涵、排水、防护、安保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安全防护水平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畅返不畅”“油返砂”问题突出,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仅20%,亟需升级改造。如:乐都区陈家磨至蒲台墩公路(下水磨沟)农村公路,使用年限已久,路面路基病害较多,途径寺磨庄村、脑庄村、陈家磨村,终点位于石佛寺,对沿线村庄百姓出行带来不便利,急需升级改造。林川乡唐日台村道路病害维修项目,目前正在抓紧施工,预计今年完工。

(二)农村公路资金和审批手续办理问题日益凸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管养资金需求大幅增加,地方财力薄弱,有限财政能力和巨大资金需求间的矛盾是制约全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市县财政自给能力较弱,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省级补助,但地方财政配套难以落实,导致新开工项目推进比较缓慢,纳入规划的项目难以开工建设。随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对土地、环保及水利等等方面的管理更加严格,各类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导致新开工项目推进比较缓慢。如:化隆县五群公路(昂上段),项目于2022年6月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下达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资金2760万元,建设规模23公里,按照四级沥青混凝土路面实施。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一是县级财政困难,无法配套项目县级配套资金,据初步匡算县级配套资金需960万元(其中,建设费配套460万元、征地拆迁费500万元);二是项目占用耕地(18亩)、林草地办理难度大(占用40亩),项目一直未能开工建设。互助县威远至林川、威远至边滩两条公路项目,其中:威远至林川公路建设里程为23.565公里,总投资4055.36万元;威远至边滩公路,建设里程为26.51公里,总投资4974.61万元,以上两条公路均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县级需配套资金6271万元(包括征地拆迁、相关前期手续费),目前已到位1000万元,已支付前期费用452万元。威远至林川公路项目占用耕地10.1214公顷,占用基本农田4.9663公顷,威远至边滩公路项目占用耕地10.9637公顷,占用基本农田7.4584公顷,目前,项目因受林地使用、用地报批、县级配套不到位等因素,项目一直未能开工建设。

(三)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公路网等级结构不够合理,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已经建成的县道由于技术等级偏低、使用年限已久,难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管养任务繁重,“重建轻养”问题突出,“路长制”落实还有差距,日常管理养护工作亟待加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待提高,虽已实现村村通客车,但由于部分偏远山区农村客流量小等多方面因素,村村通客车运营企业经营效益差,缺乏有效的营运补助机制。出现“开得通、留不住”的困境。绿色交通建设亟待深入,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等方面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充电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逐渐突显。

五、意见建议

(一)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快通村公路提质升级。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水平,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全面落实绿色发展要求,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国省道改扩建项目推进取弃土场生态恢复、路侧生态修复和路域环境整治,填补历史欠帐,有序推进省道和农村公路沿线生态改善和景观升级,着力优化农村交通环境,加强农村人文交通建设。改善城乡间的交通运输条件,构建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基础公路网。提升通村道路通行能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不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因地制宜设置错车道;推进老旧县乡道改造、窄路面农村公路拓宽工程,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衔接,统筹实施自然村穿村主干道拓宽,开展村道破损路面“白改黑”,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动农村公路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强化公路养护资金保障,强化社会参与和监督。严格贯彻落实《青海省交通运输领域省域市(州)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青海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市(县)财政支出责任,确保财政支出责任落实到位,制定市与县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分担比例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受益程度、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逐步开展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引入专业养护企业,将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与农村公路捆绑招标,支持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加大投入,形成以市场供给为主、政府采购为辅的养护设备配置体系,提高养护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市场治理规则,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活力迸发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

(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提升公路可持续发展水平。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全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扩大公路管护宣传教育覆盖面。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全面推行“路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壮大“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达标”。及时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农村公路畅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路政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力度,进一步巩固好公路建设成果。

(四)发展便民多元的农村客运系统,方便群众便捷高效出行。巩固拓展建制村100%通客车成果,灵活采取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对于客流量大、出行需求旺盛、道路条件达标、运行距离适中的区域,实施公交化运营;扩大农村客运服务范围,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覆盖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客车进村”;有重点、分阶段发展“村镇公交”,对于客流量稳定、客流规律明显的通村客运线路,采用定线定班客运经营;对于客流量小、出行规律明显的地区采取周末班车、集市班车、节假日班车、干支接驳、定制客运和网约车等客运组织方式,保障农村客运服务持续供给,实现按需发车、预约出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出行需求。完善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保障农村客运安全。

(五)健全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协调机制,确保项目批复下达后能够顺利实施和发挥效益。针对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拆迁和土地征用难度大,耕地、环境评价、林地转化等审批手续繁杂,公路分级养护职责落实不够等存在问题,建立市、区(县)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领导协调机制,推行“一事一议”工作方法,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单位和部门工作责任及办结时限,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篇新闻: 关于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工作调研报告(书面)

下篇新闻: 关于全市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