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东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大教科文卫和民族侨务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3月中下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和民族侨务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教侨委委员、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贺建军的带领下,深入到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化隆县,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市、县(区)工作汇报,实地查看8所义务教育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教研室、督导室主任、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严格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整体指标4类31项工作任务,压实各级职责,明确创建规划图和时间表,在履行政府主体责任、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市、县(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调度、协同推进,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教育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互助县把学校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党建+教育”模式,不断推进“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累计培育中小学“育人一线党旗艳”党建品牌36个,坚持以党建引领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压实工作责任,定期召开全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会,各县(区)结合本县义务教育发展的进度,制定“一县一案”,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有力推动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同时,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事项纳入市政府考核重要内容,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奖励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教育部门成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督导评估各项工作,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对辖区内中小学校指标达标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2023年,省市教育部门赴乐都区督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根据督导反馈相关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助力乐都区打造3所(瞿坛磨台中心小学、朝阳中学、七里店中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板学校。
(二)教育资源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城乡人口流动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省级中小学基本建设标准,各县(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把教育支出作为重点支出优先给予保障,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至今,已落实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9亿元,实施项目275项,新建中小学5所、改扩建校舍22.44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21.25万平方米、附属设施投资11125万元、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建设投资10637万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力推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出台《海东市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方案》,通过“优质校+薄弱校”“优质校+城郊学校”等形式,平安区、互助县作为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发挥优质学校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组建了平安二小教育集团、高铁新区学区、互助县第二中学3个教育集团试点,为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奠定了基础。合理撤并教学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撤并,方便群众、保留必要”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全市教学点撤并工作,努力实现相对集中规模化办学。2021年至今,全市共撤并教学点243个,义务教育巩固率98%,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8.5%。
(三)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优化中小学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确保师资队伍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依据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制定教职工编制测算和调整计划。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项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守好总量、盘活存量,提高使用效益。2021年至今,编制部门在保持全市教师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其他县区周转编制,调增化隆县、循化县中小学教职工654名。近三年,全市共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431名,接收顶岗支教实习生1609名,开展银龄讲学计划补充教师116名。提高教师待遇,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按照“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原则,在政策上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基层教师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21年来,为19700名乡村教师发放8929万元生活补助资金。提升教学教研能力,以加强学校教学教研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题教学教研视导等方式,深入学校指导教育教研工作。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446项,参训学员6.34万余人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乐都区通过“乐教杯”讲课大赛、中小学优质课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民和县积极开展优质课、教研课题研究工作,推荐中小学10节县级优质课例参加升级优质课评选,市级教研课题提交7个,其中4个获得市级立项。
(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新特色办学,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以“乡村少年宫、学生社团、大课间、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五育并举”,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保障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推进课程改革,主动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深化课程研发、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打造学科特色课、推广优秀课例和教学设计、开展“课后服务”、完善素质评价、健全教育质量监测等措施,激励广大师生抓好主责主业,业务上创先争优,育人上耐心细致。共享优质资源,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平安区把握东西协作对口帮扶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阿里巴巴帮扶的契机,多方争取社会各界助学资金支持,持续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化隆县提高中小学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教育教学分值,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分析,同时优化“引思导学”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循化县充分借助中再集团和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帮扶协作平台,选派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北京和无锡参训、观摩、跟岗研修,邀请梁溪区支教团队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并在循化三中开设“梁溪班”,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各县(区)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相比、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表现在:
(一)全域范围内“大校额”与“小规模”现象并存。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镇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人数增多、部分学校选址在人口聚集区域,学校扩容难等因素,使得大部分县城学校存在大校大班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乡村教学点撤并难度较大,点多面广,教师、教育设施利用不充分,生源不饱和,尤其是从事拉面经济等多种形式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多,部分偏远乡镇学校教师多学生少,存在“小规模”学校现象。这样的情况导致县城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不达标;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不达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城乡不够均衡,偏远农村超标准全面达标,而部分城区和近郊学校按标准难以达标;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部分区直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达标。同时,有的地区基础硬件虽全面达标,但实际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到位的现象存在。
(二)师资力量上“空编有余”与“补充不足”依然存在。学前教育、中职教育、学校后勤管理挤占教师编制,乡村学校(教学点)点多面广,占用较多教师编制等因素,导致城区学校结构性缺编,加之年老教师集中退休临近高峰等问题。教师退休后的缺失人员不能及时通过招聘进行补充,导致退休教师与新招聘教师出现 “青黄不接”现象,造成学校编制有空余,但教师无法按时招聘。
(三)教育质量上“城区优”与“乡镇弱”仍很突出。中心城区中小学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城区新建的校园校舍建设标准高,设施设备质量高,功能配备齐全。部分农村学校配备的计算机等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农村学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上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提升上不及城区学校。城区学校吸引了大量农村年轻骨干教师,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学科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学校经费充足,教师培训交流机会多,思想稳定能够专心开展教育工作。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部分农村教师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农村年轻教师“留不住”,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出现较大差距。
三、工作建议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促进海东教育公平,提升海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调研,针对我市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市政府坚持把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对标省级要求,紧盯创建指标,补齐短板弱项,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测算全市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人数,确定规划期内基础教育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分布,对全市每一个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中小学校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等,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解决教育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督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等相关规范,加快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音乐与美术专用教室、教学与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着力解决功能室不足、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水平优质均衡。持续做好国家公费师范生接收、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补齐紧缺学科教师。紧盯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提升和师资均衡配置工作,完善教师准入、交流轮岗机制,大力推进城乡间、校际间教师轮岗交流,尤其是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加快提升薄弱学校、乡镇学校教学水平,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分摊城区学位供给压力。不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在职称晋升、生活补助、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教师更多政策倾斜,大力推动优秀师资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支持优秀中小学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银龄支教讲学,促进区域教师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完善教师编制调配机制,积极协调争取省、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支持,使各县区教师能够实现盈缺互补,调整教师招聘时间,实现柔性用编,避免退休教师与新招聘教师出现 “青黄不接”现象。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路径,促进教育质量优质均衡。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双减”“五项管理”、德育工作为抓手,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提质减负。探索集团化办学路径,统筹规划教育集团空间布局和成员学校数量,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优质学校+乡镇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思路,探索构建一体管理型、一体多区型、城乡一体型、校际联盟型、学段衔接型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实现管理共建、师资共配、研训共联、文化共育、资源共享、质量共提、发展共赢,切实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整合镇办教育资源,逐步消除“麻雀学校”,一个镇办建一所高标准的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彻底改善乡镇学校小、弱、散的局面。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城乡联动教研、线上线下融合式教研等制度,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教育专网、数字校园达标学校建设。同时,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强化结果解读及运用,加大问题整改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着力强化教育教学基本保障,加大县域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力度。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健全教师基准公用经费预算制度,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育人创新、内涵提升提供经费支持。破解师资不足瓶颈,推进教师编制多元化供给改革,建立“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制教师+银龄讲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补充机制,提高编外教师待遇,稳定城乡教师队伍,落实体育、艺术师资,解决百名学生教师配置指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