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视察调研

史话玉树农牧业的前世今生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了几千年,工业发展了几百年,促进人类文明的电子信息业也只有几十年。大约在公元前3000---2700年间,我国的畜牧业就有了雏形。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生存延续,其源流就是畜牧业,源头是采集业和狩猎业,畜牧业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养育了地球上的800多亿人口。玉树建政以来,畜牧业发展有过辉煌成就,被誉为全省“畜牧大州”,撑起了国民经济大厦的重要支柱。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却逐步失去了原来的绚丽光环。本文以史话笔触,叙述玉树农牧业的前世今生,并展开与其相关的话题。

 

 

一、建政前后的农业生产

        (一)区域特点。玉树的农业生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农业区大多是被高山、大河和大牧场分割成若干互不连片的小块农业区,座落在长江与澜沧江两条大江源流的河谷地带,河之两岸峰峦夹峙,零星农田随河伸延,偶有村落,高筑台巅,隔山隔水,互不联结,各负苍山;灌丛草甸,环境葱郁,有农有牧,相得益彰,情趣盎然。小的村落十九二十户,中等村落三十户,大的村落五六十户,上百户的村庄绝少,无我省东部农业区沃野千里,田地连绵,阡陌纵横的景象。

        (二)农业生产。约有13万亩农田,仅及全州可利用牧场面积的千分之十,为全州国土面积的三千分之一,分散在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排列于通天河、子曲河、扎曲河、吉曲河四条河道及其支流的两岸台地上,各河之间相距百余里。农田虽少,却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开拓出来的。解放前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大葱、韭菜、菠菜、蔓菁、大蒜、芹菜、莴笋、菜花、甜菜、蚕豆、豌豆等。青稞产量较低,且实行年轮作制,1949年播种近5.4万亩,产粮393万斤,平均亩产73斤。现在主要种植青稞和油菜、洋芋、萝卜等蔬菜,是农业区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玉树的农业为农区群众提供了主要生活资料,为改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玉树的农业生产是藏族人民从游牧走向定居的产物。不论从使用土地面积看,还是从投入社会劳力人数看;不论从生产的产品总值看,还是从产品的商品率看;不论从家庭生活收入情况看,还是从家庭消费支出看,农业生产都是半农半牧性质的,是饲养业和种植业兼营互补的必然结果。

        (四)生产资料。玉树解放前的农业生产资料,除了土地、房屋、耕牛外,还有耕耘用的木犁、铁铧等。运送肥料用驮牛或小毛驴,用皮口袋或毛口袋装粪运输,没有车辆。割青稞用的月牙镰、驮捆子用的驮牛或小毛驴附带鞍俱和皮绳或毛绳,还有捋穗头用的铁筚子,打碾用的链枷,筐萝和牛皮条做的筛子。粮仓用牛皮缝制,或散堆于仓房中,或盛于皮毛口袋中。粮食加工主要用平底铁锅将青稞炒熟,然后用小手磨磨成炒面。挖掘主要为小铁镐,用铁锨的很少。总之,解放初期玉树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种类不多且比较简单,现在许多农户都使用上了先进的农业机械。

二、建政前后的畜牧业生产

        (一)牧业生产。玉树藏族牧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以自己的智慧,驯服了玉树高原的野牦牛、野羊,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两大主要畜种,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州可利用草场为全省可利用草场的27%;不仅面积居首位,而且单位面积畜产品产量也居首位,仅1949年,玉树全州共有牦牛、藏系绵羊、玉树马等184万头只匹。老一代畜牧工作者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州每百亩草场提供的畜产品单位为47.48,比全省平均每百亩草场提供的33.7个畜产品单位高出13.78个单位;比全国平均每亩草场提供的25.5个畜产品单位高出21.98个单位。从解放初期到1957年,全州牲畜总量(牛羊,下同)为184.35万头只。

        (二)玉树牦牛。玉树牦牛数量多,分布广,对高寒低草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强,是寒冷高原上的稀有牛种。进入夏季草场后,在不补饲的条件下,抓膘快,育肥能力强。一头四岁的阉牛,秋后重量要比夏初重量多44.17公斤;平均活重在164.2公斤左右。胴体重85.4公斤,大约可提供净肉67.5公斤。牦牛的后驱肌肉丰满,瘦肉多,肉色暗红肉质好,无异味.遇到好年景,繁殖成活率达54.9%。玉树牦牛具有肉、乳、毛、役等多种用途,千百年来,牦牛为玉树藏族人民的自给自足经济不断地产生着生活必需品。牦牛的肉、乳及乳产品酥油、曲拉为牧民的主要食品。牛毛经手工加工织成毛褐干,可缝制成牛毛帐房和牛毛口袋。役牛也称驮牛,主要是供搬迁帐房游牧用或做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驮牛负重能力较强,负重耐力较大,包括鞍具在内可驮75公斤,日行20公里,能持续半个月以上。牦牛善爬山,走崎岖小路,不论是50公尺的雪山,还是走陡峭的羊肠小道,都能如履平地。这是一般家畜所望尘莫及的,自古以“雪山之舟”著称。上世纪七十年代,玉树曾以饲养数量众多的牦牛而闻名全国和世界。世界牦牛中国最多,85%在中国;中国牦牛青海最多,40%在青海;青海牦牛玉树最多,1/3在玉树。从玉树夏季草场宽裕、牦牛繁殖成活率高且抓膘快的特点看,玉树牦牛是发展肉食品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藏系绵羊。玉树藏系绵羊是唯一适应高寒环境的宝贵羊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产的“大白毛”享誉国际市场,号称“西宁毛”。玉树藏系绵羊有下列特点:一是耐寒耐粗牧、善登山、宜远牧、采食能力强、抗病能力也强;二是母绵羊育羔性能好,恋羔,羊羔可以随母羊出牧;三是合群性强、易管理;四是成年羊易屯肥、幼龄羊生长发育速度快、胴体品质好、肉质幼嫩、膻味少、脂肪丰富且均匀,为羊肉中上品;五是羊毛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伸度大,净毛率高,适宜做地毯,长毛绒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是当时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

        (四)玉树马。玉树马外型清爽受看,体格结实,耐艰苦、适应性好,不畏高寒气候,采食能力强,采食快;冬季能扒雪觅食,性情温驯,易调教,没有踢人、咬人的恶癖,产肉性能好。出肉率为55%,净肉为40.9%,且肌肉丰满,色泽深红;肌肉纤维粗细俱与牦牛肉相仿,肉味纯正,较甜。玉树牧民没有吃马肉的习惯,玉树马多作骑用,能爬高山、雪山,不怕过沼泽水坑,即或走在乱石山路和羊肠小道,依然迈步轻巧、行走自如。玉树马的耐力比较好,骑乘60至65公斤的人,加上15公斤的鞍具,日行100公里,中越两座大山,需14小时,可持续两天;有的同样负重骑乘,日行50公里,约需10个小时,可持续三天以上;有的负重,骑行36公里,约需3.5小时,可持续数月。玉树马以格吉花马的品质为最好,历史上曾闻名遐迩,分为施多、格日多、扎青三个支系,深受牧民欢迎。

        (五)玉树山羊。玉树山羊善于在悬崖陡壁上采食,能够利用其它牲畜不能利用的江河峡谷的高寒疏林草场和高寒灌丛草场,不与其它牲畜争食草场。玉树山羊繁殖能力强,繁殖率高达87.25%,成活率为79.67%,繁殖成活率为19.51%。成年山羊屠宰高,羯羊活重34.29公斤,胴体、屠宰率都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山羊。但山羊肉味膻、筋多,脂肪少且易凝固,牧民群众很少食用。山羊的皮较厚,毛感好,匀细而软,伸度大,但产毛量低,绒毛比例少,粗毛长,绒毛短,适宜做皮褥子,以前还出口国外。

        (六)生产资料。玉树的牧业生产是牧民在天然牧场上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放牧畜群,生产奶、油、肉、皮、毛等畜产品和仔畜。牧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除牧场、马、牛等主要生产资料外,尚有牛毛帐房、挤牛奶用的小木桶,打酥油用的大木桶或大皮袋,熬奶渣用的铁锅,晒曲拉用的毛褐子,割羊毛用的刀子,纺毛线用的土纺锺,织毛褐子用的木机木梭,挖药材、蕨麻用的小铁镐,盛东西用的皮口袋、毛口袋,搬帐游牧用的毛绳、鞍垫,乘坐的马鞍、笼头,拴牛马用的厥子和档绳,防兽防盗用的藏獒等。现在放牧,有些牧民使用面包车、摩托车等先进工具。

三、玉树源远流长的各种副业生产

        盛行于玉树的副业生产主要是采撷业、狩猎业、畜产品加工业,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生产事业。

        (一)采撷业。采撷不种而食的野生植物果实以维持生活、原本系原始人类的求生的本能,是不用生产工具的极其简单的原始生产。玉树的采撷业,就是玉树藏族人民对野生植物的采撷、加工和利用。挖掘野生植物的地下根茎,扩大了生产领域,不仅懂得了采撷可食的野生植物草籽、蕨麻等,还知道了采撷药用野生植物藏菌陈、虫草、贝母、大黄等,将自给性的采撷业生产扩大为商品性的采撷业生产,这些都是胜于原始采撷业的地方,也是源起于原始采撷业的地方。生长在玉树高原的丰富野生植物资源,是玉树采撷副业发展的根基。

        (二)狩猎业。渊源于玉树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且狩猎技术比较娴熟。养几只猎犬,用以捕捉黄牛、岩羊等弱小野兽;用石板设陷,可以捕获旱獭等野兽;以马尾做套子,可以套住麝獐、狐狸、猞猁、雪鸡等珍禽异兽;用夹脑则可打狼才虎豹等猛兽。有了火枪和步枪之后,狩猎能力进一步提高,狩猎范围进一步扩大,猎获数量非弓箭时代可比。

        (三)手工业。有手工纺毛线,织毛褐子,打毛绳子,缝制毛口袋,缝制牛毛帐蓬;手工擀毛毡子,缝驮牛垫子、手工熟牛皮、缝皮口袋,制皮打绳子、手工熟羊皮,缝制老羊皮袄和羔皮袄;手工打制酥油、熬制曲拉……等等畜产品加工副业。这些都是随着玉树驯养业的出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闯入玉树藏族人日常生活的。此外,与玉树农牧民群众的宗教生活紧密关联的副业还有刻嘛呢石、木质经版,制造写经印经的纸张,彩绘寺院的壁画和布质的佛教彩画(唐卡)以及塑造佛像,建筑寺院等。在此不做详述。

四、玉树商品经济漫话

        农牧业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沃土。离开农牧业、农牧民、农牧区,谈商品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已言之,玉树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农业、狩猎业。在解放前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应该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应该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但在史料中却没有记载。“没有商业的社会经济,是缺乏活力的社会经济,其社会也是缺乏光彩,停滞不前的社会。”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虽然交通不便,地理封闭,但从远古至近代,并非与世隔绝。在历史上,它与南亚、中亚诸多国家一直有着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更是密切频繁,不管是“朝贡”还是“恩赐”,均是物资交流、商业行为。“人类社会活动是离不开经济活动的。剩余的物资太多,以商品形式交换,在唐、宋、明、清时期,经济交流和边境地区藏汉茶马互市也达到较大规模,贸易活跃,应该有所持续发展才对。”玉树这块广袤古老的土地,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曾是唐蕃古道必经之所、茶马互市重地,是青、滇、川、藏交界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集散地,“结古”在藏语中也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也曾有过市场的胚胎,客观上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但为什么商品经济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为什么没有隆起一座像样的商业城镇?“在全藏区也找不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能反映那一时期经济的商贸中心。这是历史的缺憾,是藏区社会发展史的缺憾,令人费解,不可思议。”“高海拔造成了植被的单薄,单薄的植被又必然带来畜牧业经营的分散性。这样的生存条件先天性地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无法孕育城市,无法形成经济中心,自然也就无法形成集中的商业区和手工业聚居区。交通运输线的冗长,消费队伍的稀少,本身也给商品流通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利润,使得商品流通人员无利可图,从而导致参与商品流通的农畜产品寥寥无几,客观上遏制了商业流通,这是藏区分娩出商品经济畸形儿的内在因素之一。”通过对一些资料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早期的农牧业生产中,玉树周边的地区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比较大的规模性手工业生产,给社会提供的商品交换的数量也不多,无法使社会跨进商品经济的阶段。这是大气候造成的,大环境造成的,不能全怪罪于地理环境。”玉树历史上虽然是商贸重镇和集散地,但由于远离国家中心区域,远离省会和周边大中型城市市场,交通处于边缘地带,富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市场集散地始终没有形成,传统的商业服务业没有竞争优势。从统计角度看,农牧民的财产收入包括副业收入、林业收入、农牧业收入,还有房屋租赁性收入和其他劳务性收入等,而从玉树农牧民的收入结构看,收入来源基本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几乎为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经济的不发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区普遍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就在这个时期,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伟大号召,玉树农牧民的思想深处,“谈钱色变”的传统价值观念开始逐渐复位,一些曾羞于经商的农牧民和寺院的阿卡、活佛等,撩开神秘面纱,进入市场大海弄潮。这股强劲的经商之风,为沉寂的草原带来了一股清新爽怡的春风,飘洒下一场枯木逢春的甘霖,撒扬开一片温暖灿烂的阳光,给古老的、久已封尘的商品市场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玉树之大幸,也是农牧民群众之大幸。但是我们也看到,玉树农牧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够健康,步子还不够沉稳。由于社会发育程度不良,一些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协会的属性不清,繁荣牧区市场的合作社、产业协会、高端龙头企业没有成型,远远落后环湖藏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济组织功能脆弱是玉树经济发展的短板,农牧业始终昂不起头,第三产业形不成新的优势。

        结束语:畜牧业是玉树农牧民群众的“命根子”和“金饭碗”。1962年到1965年全州牲畜存栏总数为220.05万头只;1966年至1967年达到501.76万头只;1976年到1979年牲畜总量增加到557.42万头只。仅1971年到1979年的10年间,上缴国家的牛羊肉、畜产品数量极为可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是全省的主要畜产品供给地。现在,重振畜牧大州风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长期徘徊停滞不前,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持续增收,而且会动摇经济发展的基础,继而影响农牧区的社会稳定。

 

上篇新闻: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要才仁在建党百年华诞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

下篇新闻: 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调研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