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视察调研

关于全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海东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农业农村和环境保护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10月9日至10日,市人大农业农村和环境保护务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对全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乡村全面振兴情况,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研究乡村全面振兴情况工作思路和举措。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海东市紧盯乡村“五大振兴”和农牧民增收的根本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建立完善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直接抓的领导体制。制定出台《海东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任务分工(2024—2028年)的通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对标对表,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落实落地,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提供政策支持。

(二)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制定《海东市党政领导粮食安全责任制重点工作职责清单》,从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制,切实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国策,持续推进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摸排整治,完成5493.33公顷,“非粮化”整治任务,整治率达89.3%。新建高标准农田1.73万亩,改造提升1.05万亩,牢牢守住了291.46万亩耕地红线,确保了259.53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不减。

(三)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按照“2411”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比对筛查、预警核查,发动农户、干部和部门三方联动、协同发力,有效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并落实纳入低保、产业帮扶、劳务输出等帮扶措施,最大限度做到“应纳尽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目前,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5407户20732人,年内新增识别监测对象2082户8268人,监测对象纳入率为12.5%。通过开展针对性帮扶措施,累计消除风险1337户5217人,风险消除率25.2%。

(四)乡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10万亩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6万亩高原冷凉夏菜、千吨食用菌基地、千吨高原冷水鱼养殖基地。立足冷凉气候和反季节优势,发展高原夏菜、供港蔬菜,扩大粤港澳、南方市场蔬菜输出,以互助县发展高原夏菜、供港蔬菜,以乐都区、民和县为主建立高原夏菜基地,开展“供港澳”蔬菜备案和认证工作,建立完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带动农民种植。打造产业集群,培育建设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9个,产业示范园8个,产业强镇5个,实施44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52个乡村产业示范村项目建设。挖掘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打造“互助盘绣”“撒拉族刺绣”等刺绣品牌,形成了以土族盘绣、河湟刺绣等多种青绣种类,累计发展青绣工坊13家,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基地25家,各类合作社76家,绣工达4.2万余人。进一步壮大拉面经济发展,分布全国337个城市,开办拉面店达3.5万余家,占据全国拉面市场店面总数的50%。

(五)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农民唱主角,鼓励支持农民群众自主举办“村晚”“村BA”“村超”“美丽乡村健康跑”等乡村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从群众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还需提升。全面振兴乡村产业的基础不够牢固,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乡村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数以农产品生产、传统种养业和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不充分。乡村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支撑、市场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产业前端技术创新滞后、产业后端加工增值服务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乡村环境整治还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意识亟待提高,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和水产污染防治以及资源化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村污水治理短板较多,部分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运营保障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设施故障、污水管网堵塞等情况时有发生。生活垃圾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一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和建筑垃圾多在河道等地方堆积,农村河湖“四乱”问题整治难度大。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比较多,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还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没有达到全面覆盖。同时,已建成的乡村道路、供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管护资金不足,维护维修以及正常运行管理面临诸多困难。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四)乡村振兴各类人才短缺。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数量偏少,具有一定知识、一定经济实力、一技之长的人才外流,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短缺。农村教育、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服务能力弱的问题。

(五)村级治理主体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村党员干部对自身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认识还需提高,被动等待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多,面对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方向缺乏深入思考和观念转变,创新举措和办法不多。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失,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人才匮乏,且村民自治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村级治理体系。

三、工作建议

市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造性地融入“三农”工作实践中,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稳产增效、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谐。

(一)持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做好农畜产品深加工“市场化”文章,着力培育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冷水鱼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向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方向拓展,加快初级产品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实现价值增值。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增链补链强链,不断优化完善提升资源链、产品链、销售链、品牌链,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高原冷凉蔬菜种植核心基地、高原特色种业核心基地。高标准推进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四个“寿光模式”蔬菜基地建设。持续加大“黄河彩篮”“河湟彩园”等品牌营销力度,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模式,筑牢质量安全底线,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布局,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完善提升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体育赛事、电子商务等业态,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持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下大力气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改厕、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提升村容村貌为重点,压茬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加快提升化肥、农药投入减量化,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地膜替代技术,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废旧农膜、农药、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认真做好改厕“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协调推进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力做好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加强河湖生态流量日常监管,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三)持续补齐补强乡村建设短板弱项。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完善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不断改善低收入人口住房条件。把农村教育、卫生医疗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合理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完善乡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将达到准入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四)持续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经纪人、合作社领办人、家政服务人员,以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使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对涉农专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其扩大招生规模,面向乡村定向招收培养一批“农二代”学生,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乡村人才。打好“乡情牌”,积极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畅通返乡创业渠道,坚持激励与服务并重,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在资金支持、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公共服务、社保衔接等方面健全完善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支持地方以创业园、创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动政策集成和服务集合,不断改善政策环境,确保相关扶持措施落地见效。

(五)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基层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健全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配强班长、建强班子、育强梯队,把党管农业农村工作落到实处。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建立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农村治理工作的机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乡村组织负责人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充分发挥好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上篇新闻: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实施情况的报告

下篇新闻: 关于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